封面人物 代建東
榮獲“全國優秀工程師”稱號
市先進科技工作者
深圳市工商總會評為改革開放40周年“企業家工匠精神獎”
深圳機械30年領軍人物獎
深圳市華亞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董事長
專注技術,敢于挑戰
1982年,作為我國恢復高考后的首批大學畢業生,我有幸進入國營的工具銑床廠學習,深入鉆研機械制造技術。入廠時被分配在技術科負責機械圖紙的設計,但我自己深知沒有實踐基礎是做不好設計的,于是我主動申請去車間學習工作,在車間3年時間的學習與鍛煉經歷,使我逐漸能夠獨立組裝一臺完整機床,并能指導同事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困難,也由此得到了廠長的賞識與夸贊。1985年,我被調入工廠技術科,開始負責技術管理并同時進行產品的研發。
那時候國家剛開始改革開放,鐵路需要升級。寶雞橋梁廠有一個“時間短、要求高”的專機制作訂單,他們前后在全國進行調查訪問,結果沒有任何一個愿意接收該訂單。在無人愿意做的情況下,我綜合考慮技術能力后,提出了可行性方案,并以項目負責人的身份帶領團隊在半年內順利交貨,解決其電板現有的生產效率的問題。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專機順利出廠,獲得了華中理工大學的表彰。
經過長時間的技術打磨,我們研發出了國內首批數控銑床,填補了國內的技術空白,受到了市政府的表彰,榮獲“市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與此同時,廠里的立臥萬能工具銑床開始出口到德國,但德國人認為立臥轉換操作復雜,另外對外觀的要求較高,認為機床的美觀度不夠,因此向工廠提出了修改外觀意見。該機床最早是蘇聯設計的,沒人敢輕易改動機床,我嘗試了拆機,對機床進行大改動完成改造,最后順利通過了德國人的驗收。也正是因為這個嘗試我認識了德國克努特先生還得到了其賞識。那一年,我30歲。
與西門子領導合影
在一次展覽會上,我所制作的機床又被德國人克努特看中,其負責人到廠里向廠長申請將我調去德國為其服務。1995年,在德國工作一段時間后,我選擇了回國。德國克努特先生在深圳創辦機床廠,我在該德資工廠專注產品開發工作,開始研發制作數控機床。針對原本克努特先生在德國花費過多的成本在設備上,且工人的技術不過關,導致生產效率和營收效益都較低的情況。我向他提出了一份可行性分析報告,闡述了新的生產模式,專注研發,把部分零部件外發加工制作,待全部做完后再自行安裝調配,這樣既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還能快速提高生產效率??伺叵壬娢覍C床了解深厚且擁有扎實的技術功底,提議與我搭檔成為合伙人一起做機床。就這樣我們順利成為了合伙人,他負責資金投入,我負責技術與生產。從招人培訓到設計生產,心想勢必要將機床廠做出一番天地。
沖破阻礙,卷土重來
作為中國第一代數控機床研發工程人員,“發展國產機床,替代國外機床”,這是創業的初心,也是我們最終的目標。2001年,幾經周折后,我們選擇在深圳成立華亞數控。創業初期,面臨資金鏈的短缺,沒有銀行貸款;人力不足,凡事都需要親力親為,培養人才難度大,尋求不到合適的供應商提供機床配件以及國產機床不被認可等一系列的問題,我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實現技術突破,打造自己的生產供應鏈,把創新放在核心位置上,通過機床特制化來實現其核心價值,才能打破這一尷尬局面。沒有資金就一臺一臺的開始做起,沒人人力就自己動手裝配,沒有人才就自己親自教人,沒有好的供應商就自己去指導供應商進行加工生產,客戶不會用就上門為客戶培養編程和操作人員。
華亞剛起步之初,“契機”也在悄悄向我們靠近。當時模具行業剛剛在國內興起,而模具剛開始制作之前,沒有任何的檢測缺陷的工具,直接開模導致達不到標準需要不斷地進行修補,因此造成工作量大、時間周期長。正是在這樣的環境需求下,手板行業迅速竄起。憑借長年在數控機床行業內所積累的技術經驗,并針對客戶的具體需求,我們設計了華亞公司第一款經濟型數控機床,相較于臺灣四十幾萬才能生產出來的機床,我們十幾萬就能夠為客戶解決一樣的難題。一時間手板(打樣)這個行業在中國盛行,大大提高了家用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行業占有量超過了臺灣,成為世界第一。行業中90%的加工設備都來自華亞,華亞的產品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從創業之初到發展至今,華亞一直在挖掘、嘗試別人做不了的一些東西。在高鐵零件上,為了解決高鐵在轉彎時會出現的傾斜顛覆狀況,其轉向器零件加工要求很高,之前的產品合格率極低,我們通過設計的專用機床和與其配套的加工工藝來生產零件,極大地提高了產品合格率,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中國第一批核電站修建即將滿40年,它所面臨的是整體的大修整,需要通過專用機床來修復法蘭密封面以防止在后續的使用時發生核泄漏,這項技術之前都是被法國完全壟斷的,我們通過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用機床打破了國外的壟斷,而且實現了更高效更安全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的根本都是機床本身。
工作團隊照片
華亞在一次次的挑戰自我與契機中收獲頗豐,不僅在深圳擁有了名氣 ,從廣東到上海乃至全國更多地方的省市,都知道了華亞是專注研發、制造機床的企業。我們不僅是想要做簡單的機床,更是希望能夠做適合客戶應用于不同場合的專用機床,雖然無法成大批量生產,但我們始終承諾做到“精而?!?。未來,華亞依然會全面與自動化、通訊、軟件等行業的廠家強強配合,為客戶制定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完善生產線,開發產業鏈
近年來,正是因為華亞對專機要求的不斷提升,客戶的難題與需求也成為了我們的研究課題。為了更好地生產研發機床,解決供應商出貨慢、供貨難的問題,我們決定在內地投資廠房,完善整個產業鏈,加快研發進度,提高生產質量。對華亞而言,我們一直朝著“以效益和質量為中心”的目標靠近,除了擴大經營規模,也注重經營質量,通過提高人才、產品和管控的質量,最終達到有效提升企業經營管理質量的目的。
為了全產業鏈的布局,也鑒于產品創新的需要,最大發揮地方產業的特長。2005年,我選擇在懷化購地建立廠房用于零部件生產加工、光機組裝及整機組裝。2011年,我們在湖南長沙的鑄造基地建立廠房,主要用于生產機床鑄件,是懷化工廠的重要上游。內地幾個廠房的建立,也為研發創新團隊提供了優厚生產平臺,完善了整個生產產業鏈,反應速度快,保障產品質量,也極大保護了研發的產權。
華亞機床榮獲深圳機械30年標桿產品獎
腳踏實地成長至今,華亞的市場也愈加廣闊。在市場開發上,華亞通過多方面的渠道也有將機床銷往東南亞、歐洲等地。為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根據客戶的需求完成研發與設計,針對特種系列的產品,解決了當前加工慢、加工難的痛點,這也是華亞多年來通過不斷積累而取得的技術優勢。
固本強基,創新升級
除了產業鏈的升級外,華亞面對智能化的轉型亦同樣堅定。從機械化的適應到自動化的裝備,基礎必須要打牢,這是企業要實現智能化最基礎的根。國家有“中國制造2025”,華亞自己的2025計劃。我們的計劃分為三步走:第一步2016-2020年,研發專用型、復合型機床,嵌入式自動化設備,初步實現自動化生產線。第二步2021-2023,研發柔性、智能化生產單元,實現智能化生產。第三步2024-2025,實現標準化、智能化、通用化,使產品更快速的適應社會上的創新變化,真正做到高效率、高精度。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A沒有打好,上一個臺階都是比較困難的,更無從談轉型升級。在未來,華亞也希望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更高精度的生產和制造;通過復合機床來減少工人的搬運,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利用物聯網、交換夾具、自動化上下料、斷刀檢測及 AGV小車技術,攻克現有自動化加工的問題,實現真正的無人化車間智能制造。
預見行業未來,探索發展趨勢
我國是全球機床的重要基地,行業發展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與時俱進、突破創新才是企業在行業市場中突圍的應變之策。隨著制造業的升級轉型,應對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市場也將逐漸分化為兩個極端:一是做客戶定制化服務,企業需要不斷創新研發,以質取勝,做他人所不能,為客戶制定精準的解決方案,向中高端機床發力邁進;二是專注通用設備的生產,在保證數量的同時,提高管理制度,降低成本使得效益最大化。
需求大于供給是當前市場的實際存在問題,我們在拼創新的同時也是在與技術“較勁”,沒有實打實的底氣和“內容”終究逃不過被同質化,進而被市場慢慢淘汰。
關注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層層整合、質量把關,技術創新。帶著骨子里的工匠精神,未來我也將持續向高效高精的行業專用機床發展,引領機床行業不斷創新,打響屬于自己的“華亞”機床品牌。
內容轉載自:深圳市機械行業協會